三受

三受
The three states of Vedanā, i. e. sensation, are divided into painful, pleasurable, and freedom from both [lang id =1028]苦, [lang id =1028]樂, [lang id =1028]捨. When things are opposed to desire, pain arises; when accordant, there is pleasure and a desire for their continuance; when neither, one is detached or free. [lang id =1028]倶舍論 1.
* * *
三受之受, 即五蘊中色、 受、 想、 行、 識的受蘊, 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。 受者領納之義, 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感受。 《成唯識論》曰: ‘受謂領納順違境相為性, 起愛為業, 能起合離二非欲故。’ 這在《大乘廣五蘊論》說的更明白一點: ‘云何受蘊, 受有三種, 謂樂受、 苦受、 不苦不樂受。 樂受者, 謂此滅時, 有和合欲;苦受者, 謂此生時, 有乖離欲;不苦不樂受者, 謂無二欲。 無二欲者, 謂無二和合及乖離欲, 受謂識之領納。’ 受也是‘十二緣生’中第七支‘觸緣受、 受緣愛’的受, 所以《緣起經》中說, ‘受有三種, 謂樂受、 苦受、 不苦不樂受。’ 受以領納為性, 領納、 就是感受外境。 受所領納的外境, 有順益境, 有違損境, 有順違俱非境。 緣順益境, 就是樂受;緣違損境, 就是苦受;緣順違俱非境, 就是中容受、 此亦稱捨受。 對於樂受有‘和合欲’, 舍不得離開, 對於苦受有‘乖離欲’, 避之唯恐不及。 對於非苦非樂的中容受, 既無和合欲, 亦無乖離欲。 受是主觀的感覺, 苦樂是比較而來, 沒有一定標准, 不能以客觀標准來衡量。
* * *
﹝出雜阿含經﹞ 受者, 領納也。 謂六根之識, 領受六塵之境也。 (六根之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也。 六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、 法塵也。 ) 〔一、 苦受〕, 謂於六塵違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, 是名苦受。 〔二、 樂受〕,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而有適悅之樂, 是名樂受。 〔三、 不苦不樂受〕, 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, 所受非苦非樂, 是名不苦不樂受。
* * *
苦受、 樂受、 不苦不樂受。 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; 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; 不苦不樂受又名捨受, 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курсовую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